上海印协李新立:环保、创意、智能 打造上海印刷特色名片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牵头组织,联合地方印协及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五所院校,开展“激荡40年——中国印刷业大学生联合大寻访”活动,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0名大学生走进企业,探寻历程,用年轻人的视角纵观行业、展望未来。7月14日,走进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对话会长李新立。
新语境
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位于静安区的一条热闹的街道。与街道的烟火气相得益彰,上海印协走出了一条特色独具的“亲民”路线。
会长李新立向我们介绍,近年来上海印协下大力气打造新媒体平台,希望能够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行业内外第一时间知悉上海印刷业的发展动向。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导播间、制作间等一个个装备精良,功能齐备的工作室。据了解,一系列职业技能课程视频的拍摄、制作便在这里完成,这些课件作为配套学习资料,推送到那些计划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手里,进行观看学习。”很多企业都愿意为职工提供可视化、移动教育平台,协会在这方面可以尽一些力量,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李新立解释道。
当然,这仅是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之一,还有大量精心录制的与会员单位相关的公益性、商业性宣传短片,也是日常传播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制作间里,我们观看了其近期录制已在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短片:上海印刷2017,通过形象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丰富的信息,生动总结了2017年上海印刷业新成就、新变化、新挑战,帮助从业者有效掌握信息,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也帮助更多的业外人士建立起对印刷的整体印象。很多时候,误解都是不了解或不充分所致。
从近代中国印刷业的发祥地,到建国初期援建内地印刷业的主力省份,现如今数一数二的综合性印刷大省,有着深厚底蕴的上海印刷,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扮演着中国印刷业排头兵的角色。那么未来,站在制高点上的上海印刷又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名片?李新立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沪印的“三驾马车”:环保、创意、智能化
Q: 上海印刷业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重要的历史贡献能否简要做下介绍?
A:上海是近代中国印刷业的发祥地,可追溯至1843年,英国传教士建立墨海书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出台政策,计划推动印刷业的合理布局与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印刷业相对发达的上海开始向全国输出资源。当时上海有30多家以出版物印刷企业为主营业务的印刷企业,由他们向全国22个省市输出技术人才,援建内地印刷业。据不完全统计,输出的这部分技术人员有2000多名。1978年时,整个上海印刷业的销售收入大概是5亿元,到2017年底,销售收入已经达971亿元。数字的比对简单、直观,单从规模上讲,这也是上海印刷业飞跃发展的一个表现。
Q:在新的历史阶段,上海印刷业的发展方向或者核心是什么?
A:当前上海印刷业发展进入到更新的阶段。最核心的,我想应该是三个话题:环保、创意融合与智能化。
环保方面,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协会,目前的核心工作是推动柔性版印刷的发展。上海几百万册教科书已经使用柔性版印刷工艺。这项工作的试点从上海教科书开始,目前已经拓展至儿童读物。创意融合方面,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包括创办创意艺术展、积极组织参评国内外的印制奖项等等。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把印刷作为加工制造业,客户提供内容,印厂加工,现在则不是,我们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印制工艺的同时,还要提供更好的创意设计。创意与印刷的融合,会促进行业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举个例子,像披萨盒,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披萨盒会有那么多的学问,比如从盒体到用墨都要求食品级,并能回收、抗压,但龙得利就把这个细分产品做到了极致,从设计、印制到回收,还申请了相关专利,美国的很多披萨盒业务就是发给龙得利来做的。智能化方面,这也是上海印刷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智能工厂的建设,虽然程度有所不同,但对于提高公司产能与生产水平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两三年,上海印刷企业的数量实际是在减少,由4400家降至3000家。但投入产能整体并没有减少。部分企业被淘汰的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得到了锻炼。企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强的竞争力,还需练好内功。
“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意味着普通产品也要达到高质量
Q:上海印刷业过去为社会印制了很多优秀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现在面临着怎样的问题,能否举例说明?您认为出版物印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A:以《辞海》为例吧。《辞海》从1979年开始印制出版,之后每十年再版一次。现在《辞海》面临着数字化的问题。出版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单纯地将纸质版数字化处理,一种是随环境不断更新内容,做一本数字化词典。如果选前者,那就没有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能够不断更新的优势;如果选后者,这对编辑能力、收纳新词的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就出版物印刷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言,数字化以外,我认为,个性化也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目前我们的很多出版物印刷仍然是传统的批量印刷。怎样才能跟上这种趋势呢?这不仅需要我们的技术持续跟进,还需要我们在模式上持续创新。
结合历史来看,印刷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为文化产品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如何应用新的印刷技术,将数字与纸质完美融合并长久保留,是个课题。比如,自然、科技类出版物如果用上AR等数码技术会更形象生动,但怎样在纸面上进行长久保留,这就对大数据的建立有更高的要求。业内已有先行企业像同昆数码,正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Q:上海印刷业近年来获得了众多国内外的印制大奖,这是否代表上海印刷的水平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水平?
A:近年来,上海印刷企业和高校确实获得了许多奖项,但我认为要理智地看待这件事。在参评国内外印制奖项时,我们会派出专家组,深入地与企业交流,帮助他们选择参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行业的整体水准并不高。获奖的印制作品只能代表部分企业在部分印制领域的水平。我个人看来,国家提出的“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不是说尖端产品的高质量,而是说普通产品也要达到高质量,全行业的水准都要提高到这个层次。集中精力去做一两件精品是容易的,但是整体达到高水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奖项,是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需要企业有更多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印制水平。
改革开放带给上海印刷业的最大影响是引入“市场”概念。
Q:在您看来,改革开放为上海印刷业的发展创造了怎样的环境?
A:改革开放,一方面让很多外资企业进入到上海,他们带入了新的技术、创意、理念;一方面也鼓励了大量民营企业成立,现在上海的印刷企业90%都是民营的,他们是上海印刷发展的中坚力量。我认为,改革开放带给上海印刷业最大的影响是“市场”概念的引入。市场的竞争触动了企业内在的发展动力,这是现代印刷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在的发展动力会不断推动企业走向更好。你看很多智能工厂的建设,并没有国家拨经费支持,而是企业发展到这一步,其内在动力驱使它去这么做。环保也是一个道理。虽然,我们也会用检查和督促的方式去推动企业,但最重要的还是,市场对他们有要求。所以,优秀的企业都会走向相似的发展道路。
印刷行业现在最缺的可能就是,数字化的人才,这类人才,不单单能熟练操作数字化设备,还能娴熟运用各类数字化软件,李新立坦陈自己的忧虑。诚如他所说,传统印刷在国内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大发展,已经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像上海现有两万台胶印机,但在数字化的时代,一切应用都跟数据有关,行业及企业要想赢得未来,精通数字语言的人才就是关键。而如何破局,还需群策群力。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