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所见即所得”进行到底——色彩管理的关键因素
来源:《色彩管理的关键因素》 编辑:唐小兴 时间:2022-01-02
导读:
自彩色印刷出现以来,印刷技术就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之中,努力追求着印刷品与源稿件色彩的高度统一。为了更好地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图文效果,色彩管理已经成为印刷行业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贯穿于印刷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当中。
自彩色印刷出现以来,印刷技术就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之中,努力追求着印刷品与源稿件色彩的高度统一。为了更好地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图文效果,色彩管理已经成为印刷行业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贯穿于印刷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当中。
人们对于 5M1E 法则的认知,可能更多是源于其在质量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事实上,“人机物法环测”六大要素也是印刷色彩管理的关键因素,一个色彩管理系统的可预测性、可控制性、稳定性的实现,5M1E中的六大要素,缺一不可。
人是色彩管理的源动力。企业要想在色彩管理上有所建树,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团队是非常必要的。他们必须要对企业所属行业领域内的主要 ISO 标准了然于心,要知道何为 G7、FOGRA 更新到了什么版本、GMI 应该如何进行认证,等等。并通过赋予技术团队在创新方面的使命,让其保持对行业前沿技术发展的跟踪与研究,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色彩管理技术,要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进行及时的商业化应用,确保企业色彩管理技术体系自我迭代和与时俱进。
机器是进行颜色批量复制的主要工具,涉及颜色复制的主要是印前和印刷环节的设备。对于色彩管理,无论是在印前环节还是在印刷环节,设备是否保持一个持续稳定的标准化状态,都是影响颜色可持续稳定复制的基础。屏幕要定期进行校正,且各屏幕之间保持一个极小甚至不可感知的误差范围;打印机每日要进行状态确认,喷头是否堵塞、颜色输出的结果是否发生波动或变化等。这些要素是每日必须要进行检查与确认的,也只有在这些条件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打样生产作业。印刷机更可谓是庞大的精密仪器,包含数量众多的零部件,要求滚筒在高速运转时也能做到微米级的供纸精度和毫克级的油墨供应量,等等。所以对于印刷机,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日保养、周保养以及月保养,特别是对于牙排、墨键、胶辊、走纸部等关键部位,一定要按照厂家的保养制度进行深度的维护与保养。只有这样,印刷机才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否则在后续印刷生产的追色过程中,波云诡谲的印刷颜色匹配体验将不可避免。
材料是颜色表现的载体或素材。原稿、印版、油墨、承印物、印刷机是传统印刷的五大要素,这其中材料就占据了三席(即印版、油墨、承印物),可见其绝对是影响印刷品颜色复制的决定性因素。材料印刷适性的好坏,决定了印刷品颜色表现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材料各批次质量或特性的一致性,则影响的是批量印刷品颜色复制结果的持续稳定性。因此,企业在对印版、油墨、承印物以及其他原辅材料的管理上,一定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或特性标准,严格管控各批次原辅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对于一些拥有复杂工艺的产品,甚至还需要在关键的半成品环节设立质量检验与管理标准,做到全流程的质量管控。
环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温湿度环境和色评价环境。前者影响的是材料和设备的印刷适性。对于温度标准,一般性的印刷质量要求是 25±3℃,但要实现对颜色的高水平一致性,温度要尽量控制在24±1℃;对于湿度则要求生产车间的相对湿度控制在40% ~ 60%,且纸张在上机印刷前,尽量先放在车间内进行约 12h 的含水量调节。色评价光源主要影响的是与客户之间的颜色评价条件差异,企业除了必须要安装合格的 D50 色评价用标准光源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尽量引导客户使用与企业相同品牌型号的标准光源,从根本上杜绝因颜色评价条件的差异而造成的客户颜色投诉。
方法和测量。在印刷色彩管理领域,行业主流的色彩管理工具相对比较单一、方法也大致相当。关键是企业要结合自身产品、材料以及设备特点,建立一套自主的色彩管理体系,并且要和主流的国际标准相匹配,既突出自身特点又可与国际接轨,企业在标准上可游刃有余地应对不同客户群体。理想的标准状态是相对静止的状态,但实际的标准运行却是个动态的过程,要在动态中保持标准的稳定性。定期的标准测量、工具校正以及材料检测管理等,这些过程测量与监控工作必不可少,否则色彩管理标准将会难以达到标准,颜色“所见即所得”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
总而言之,5M1E 六大要素是决定印刷品颜色表现效果的根本因素,任何一个要素不稳定或发生变化,在印刷品颜色与匹配的目标颜色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与标准相背离的张力,变化的程度越大,则张力越强,反之则反。故要控制或管理好一套标准体系,一定要有“愚公移山”般的精神,矢志不渝的执行力,这也是印刷颜色复制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关键基础。
责任编辑:唐小兴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技术
最新资讯